毛泽东同志一生写过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,他的诗词气势恢宏,意境高远,寓意深刻,而他一生中在江西写、写江西、为江西写的诗词作品有十余首。这些诗词以革命浪漫主义的精神,抒发了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与人民情怀;以革命现实主义的风格,书写了中国革命与建设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与壮美篇章;以革命英雄主义的气魄,刻画了革命先辈高昂的战斗意志与斗争风骨。
江西制造职业技术学院“光耀赣鄱”社会实践团,选取毛泽东同志创作、跟江西有关的三首诗词,积极开展“云游”活动,通过探访诗词创作地、所写地,回首历史、展望未来,感受伟人情怀,传承红色基因,激扬奋进豪情。
一、循诗入史,追寻伟人心路历程
(一)装点此关山,今朝更好看
——选自《菩萨蛮·大柏地》
1929年1月,毛泽东、朱德和陈毅率领红四军主力向赣南进军,一路被国民党军尾追。2月9日,红四军到达大柏地,敌军依然紧追不放。2月10日下午,大柏地战斗打响,鏖战至11日下午,歼灭敌军大部,取得重大胜利。1933年6月,时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的毛泽东在瑞金各区、乡间奔走调研。重过大柏地时,看到前村土墙上弹痕累累,毛泽东有感而作《菩萨蛮·大柏地》。大柏地一战,是红四军主力下井冈山以来的第一次大胜仗,被誉为“红军成立以来最有荣誉之战争”,初步扭转了红四军主力下山后的被动局面,提振了红军指战员的士气,扩大了红军的政治影响。
(二)踏遍青山人未老,风景这边独好
——选自《清平乐·会昌》
单看“风景这边独好”,或许很容易让读者以为诗人在创作时心情明媚豁达。但倘若结合历史背景,我们知道彼时革命前路极为凶险,毛泽东本人也为该词注释,称当时“形势危急,准备长征,心情又是郁闷的”。
1934年7月,毛泽东健步登上会昌山顶,纵览连绵起伏的山峦和宛如玉带的江河,心潮澎湃,思绪万千。下山后,他挥笔写下《清平乐·会昌》。这是毛泽东在革命生涯处于逆境时写下的一首词,通俗易懂又意境深远,一语双关,展现了他愈挫愈勇、坚不可摧的斗争精神,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,充分反映了一代伟人博大的革命胸怀、坚定的革命信仰、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。由此,以诗词作品为切口,“光耀赣鄱”社会实践团,拓展延伸历史事件,从而能够从更立体的维度了解毛泽东的思想。
(三)世上无难事,只要肯登攀
——选自《水调歌头·重上井冈山》
1927年10月,毛泽东34岁时,率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开辟武装割据道路,沿着这条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,终于取得了创立新中国的胜利。时隔38年后,年逾古稀的毛泽东又“重上井冈山”。在井冈山居住期间,他感慨良多,写下《水调歌头·重上井冈山》。这首词描绘了毛泽东重游革命故地井冈山的所见、所闻、所思、所想。上阕叙事写景,描写井冈山气象一新、生机盎然的壮美风貌,抒发故地重游的感慨。下阕抒情言志,抒发革命领袖勇攀高峰、敢于斗争、敢于胜利的政治抱负和雄心壮志。
二、匠心打磨,初心赓续红色血脉
江西制造职业技术学院“光耀赣鄱”社会实践团选取毛泽东同志创作、跟江西有关的三首诗词,以伟人作品为切口,回溯革命斗争历史,“技能+红色”,以匠心制作诗词活字,以初心赓续红色血脉。
团队成员秉持匠心,依托专业技能,一笔一捺、一刀一划,制作完成一个个精巧的字模,排版、刷墨、铺纸、拓印,将毛泽东同志源于革命生涯、源于坚定信仰而创作出的瑰丽诗篇铺展眼前,再现一代伟人在江西大地的戎马生涯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。
新征程上,“光耀赣鄱”社会实践团重任在肩,使命在前,我们将自觉做勇于担当的不懈奋斗者、做红色基因的坚定传承者。